书目简介:

本书前瞻性地指出,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、工作和思维,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,并用三个部分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、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。书中展示了谷歌、微软、亚马逊、IBM、苹果、facebook、twitter、VISA等大数据先锋们最具价值的应用案例。
主要作者: | 舍恩伯格 英 Schonberger, Viktor Mayer (著); |
出版社: | 浙江人民出版社 |
出版地: | 杭州 |
出版时间: | 2013 |
文献类型: | 图书 |
语言: | 中文 |
丛书名: | 湛庐文化 |
主题: | 信息经济 |
《用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》
作为从事一线IT研发的我深知,我们早已身处在这个“大数据时代”的浪潮中了,那这个“大数据”的时代会给我们带来福音吗?我认为一定会的!书中对于大数据的定义是“量化一切”,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财务账本或者资金交易,而是涵盖万事万物的计量和记录,是从过去的每一天才会记录一次的日记,到如今的毫秒级的数据记录。
打个形象的比方,在过去一个地方发生火灾,必须要有人拨打119才能报案,而到了今天几乎每个小区都已经安装了烟感,信息的传输是无感的,火情的数据很快就能传递到消防部门去。而这是在数据的记录然后预警方面,大数据时代来临的福音我认为更多的还是在城市治理领域。
一、数据洞察,在数据的地图中寻找城市治理的“指南针”
在过去十年的工作中,城市治理的角度可以说是非常被动的,比方说今天治理的重点是违章设摊,到了明天又变成了油烟扰民,所以大部分时候治理行为都是滞后的。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十年前我们只能围绕着“随机样本”去进行“点”上的治理,就像脸上冒痘痘了只会去挤,而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去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,可能青春期到了或者是内分泌失调,对于“面”上的问题是束手无策的。
而十年后的今天,城市治理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扩充,随着“一网统管”的推进,各个委办局、条线的数据都汇聚了起来,虽然算不上全量的数据,但相比过去的窘境,也算得到了极大地改善。但是数据的“全量化”后问题也接踵而至,各个渠道的数据反映的问题各有千秋,甚至数据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,在这样混杂的数据中,到底应该如何去挖掘数据的价值呢?
被这个问题困扰已久的我终于在书中找到了答案,“允许不精准”是对大数据时代最好的拥抱,追逐数据“标准化”与“逻辑性”带来的结果就是画地为牢,最终得到结果和实际的情况大相径庭,“标准化”只不过是自己写的“剧本”,“不精准”才是最真实的记录,而强调“逻辑性”也只是自我欺骗的公式,治理城市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时候,并不是一两个模型就能起到作用的,而是从更多、更纷繁的数据中挖掘那简单的基础逻辑,成为引领城市治理正确方向的指南针。
二、拥抱混乱,在数据的大海中坚定城市治理的“压舱石”
在尝试数据挖掘的工作中,我第一个选择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,一方面我认为它的数据量足够的充足,另一方面市民的呼声是城市生命活力的真实体现,最重要的如果能够挖掘出足够有用的数据,那么就能够直接去提升市民的生活体验。可是困难来得太快,数据量是够了,市民的来电也足够真实,但是评判的标准却始终难以一致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张三在一张工单中说邻居李四在进行违章搭建,影响了噪音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,但后来执法部门认定李四是正常施工并不是违章,所以问题就来到了噪音扰民的问题上,后来经过居委会确认,李四也是在正常的时间内施工,并不属于噪音扰民,但张三坚持认为李四影响了他的生活,因为他平时是上夜班,需要在工作日的白天休息,于是张三投诉不断,形成了积压疑难工单。
上面这个例子反映出的问题就是,有些市民反映的问题的确是真实存在的,也的确是合乎人情的,但是在法律层面却站不住脚,而这样“摇摆不定”的工单穿插在巨量的数据中,很容易让决策者迷失判断,然后往错误的方向上去研究,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逐一剔除这些难以判定的工单。
后来我就用了书中所提到的一个思路去突破这个难题,走出了固化思维的陷阱,那就是“拥抱混乱”然后“坚定目标”,大数据并不是像大部分人想象中那样一板一眼的,并不是“不是对就是错”那样带着强烈的逻辑属性,大数据常常用概率说话,我放弃了严格和精确的选择,将所有出现的工单统统进行分析,并且不断扩大统计的范围,所谓历史总有惊人的一致性,当数据量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,在混沌中也出现了我所想要的“秩序”。
三、打破旧局,在数据治理的角色定位上把牢“方向盘”
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,这应该大部分人的想法,但是当专业的人太多的时候,那么事情又该怎么办呢?在大数据时代,技术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,其中不乏一些数据治理领域的强手,但是他们的技术手段与思维框架又各有千秋,如何才能打破数据治理的隔阂握手言和呢?
在书中强调了这样的一个理念,那就是“数据、技术与思想的三足鼎立”,说白了就是要把数据治理这件事情划分出三大块内容,一个是数据源头的管理,也就是数据汇集、数据整合、数据运维这些工作;二个是技术运用的迭代,利用最前沿的技术手段让数据治理的效率、效果不断提升;三个是治理思路,是从宏观角度去分析问题,还是倾向于模型化去推理答案。三者之间需要相互制衡才能让大数据更好地被使用。
而在过去的工作中,我们只能对技术提出要求,对于数据以及思想也不能过多地影响,一方面是没有专业化的人才,另一方面对于数据治理过于陌生,这也就形成了一边倒的局面,本身就只有客户与技术公司两方,如今客户缺少话语权,对技术公司也只能听之任之,最后数据治理的效果如何,也是技术公司自己给自己打分罢了。
所以如何打破这样一个旧格局,我认为要分清前面说的大数据治理的三要素,理清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,一方面要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,把力气花在治理数据源头上,这样才能有底气对数据治理的结果提出要求;另一方面要制定数据治理技术的准入标准,把自吹自擂的“门外汉”拒之门外,让真正有本事的“强中手”大显身手;最后不能让技术公司一家独大,需要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,让技术公司之间形成思想上的“碰撞”,才能让最后的数据治理锦上添花。
四、回归本源,挖掘数据金矿为城市治理做好“晴雨表”
当世界开始迈向大数据时代时,社会也将经历类似的地壳运动,在改变人类基本的生活与思考方式的偶同时,大数据早已在推动人类信息管理准则的重新定位。在书中最后一段用了“掌控”这个标题,的确,我们如今正身处在这个时代的开端,面临着是被数据掌控抑或是掌控数据的挑战,在书本的最后给出提示。
并非是谁去掌控谁,大数据时代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,也不是一个无序被数据洪涛冲垮的乱世,而是相互存在、相互促进,人工的治理依旧无法被完全替代,管理者需要制定规范的条例,去让每一个条数据都有各自的责任,而开发者要提升技术水平,让大数据的使用更为灵活。
回归本源,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,而只是参考答案, 这些帮助只能成为决策的依据,而不是决策本身。唯一的情况时是只有在这些大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被充分释放后,才能无限接近于正确的答案,而在此之前,我们应该还是用行动去诠释这个世界。